2)第一零一一章 当然还有_日月当空照中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是大为不同。

  如今这位崇祯皇帝在招录的名额上面,继续延续了元年恩科的思路,依然放宽了录取的门槛。

  而且之前,崇祯皇帝在恩准朝鲜士子加入北榜录取的同时,为了安抚大明朝的北方士子之心,又为北榜增加了十个名额。

  这样算下了,崇祯四年春闱录取的名额,将达到了创纪录的五百一十个,注定了会成为大明朝建立以来,截至目前,贡士录取人数最多的一科。

  这一点,当然也是如今这位崇祯皇帝的一贯套路。

  在他看来,大明朝的读书人们,其实并不是很难对付,只要给他们官做,他们就会老实听话。

  因此,对皇帝来说,要想把读书人这个群体,或者说把更多的士大夫群体,牢牢地绑在自己的战车之上,最好的做法,莫过于将读书人中的英才人物,尽可能多地拉拢到大明朝的官僚体制之中来。

  就像当年将张溥、夏允彝、吴伟业等人提前了好几年招录为进士的做法一样,这一次,崇祯皇帝还是这样的打算。

  因为这样的人物,比如说张溥、吴伟业、夏允彝这样的人物,把他们弄到大明朝的官僚队伍之中以后,可以名正言顺、光明正大地摆布。

  比如说,让张溥去朝鲜常驻,让吴伟业到琉球常驻,还有让夏允彝到云贵去任职,以及让史可法到山西去任职等等。

  让他们去,他们就得去,而且不去还不行,真要是宁肯辞官也不去,那可不光是抗旨这一条罪名了。

  对他们来说,最致命的恰恰还是违背了他们自己到处公开张扬和传播的东林信条。

  这些人在民间的时候,总是召集书生聚会,议论朝政,指摘朝政得失,认为这个不行,那个也不行,说来说去好像就他们行。

  那么现在给了你施政的机会,给了你治理地方的机会,若是你不去,或者去了干不好,你还有什么脸面有什么底气,再去对大明京师的朝政得失指手画脚?

  正所谓,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早点把这些人弄到体制内,让他们到地方上去任职,用繁琐的政务将他们牢牢捆住,分散他们的联系,消耗他们的精力,让他们没有时间天天无病呻吟,可比留着他们在地方上乱发议论,要好得多了。

  对于如今的崇祯皇帝来说,这样做,看起来好像是对这些爱发议论的读书人做出了让步,而实际上却简简单单的一招以退为进。

  这样做的效果,如今已经显现出来了。

  至少,历史上崇祯四年的时候,在江南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和影响的复社,现在没有了影子。

  因为原本历史上复社的牵头人物和灵魂人物张溥,现如今正在朝鲜国当着他的大明天使,并且借着这个高高在上却有十分超然的身份,带着一帮当年的江南士林同道,在朝鲜国创办了复林书院,开门收徒、

  请收藏:https://m.popan.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