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二六章 意外惊喜_日月当空照中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拿血写在城墙之上的对联,就感动不已。

  阎应元的那首对联是这样写的:“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这样忠肝义胆、武艺绝伦而且能力超强的人物,如今出现在了顺天府上报的武举名单之中,知道这些历史故事的崇祯皇帝又怎会不欣喜若狂呢?!

  当然了,这位崇祯皇帝不知道的是,如今都是二十六七岁的阎应元和王来聘,相互之间不仅认识,而且关系还不错,素来以兄弟相称,毕竟两个人都是京师地界的豪侠人物。

  京师说大也大,但是说小也小,舞枪弄棒的练武之人虽然多,但是真正练成了本事的人,却也屈指可数,相互之间以武会友的事情,自然也不比当时的士林秀才结社作诗来的少。

  其中,王来聘自幼习武,自然是希望有朝一日货与帝王家,走上仕途,不仅光宗耀祖,而且可以为国效力。因此,在天启五年的那次武举考试中,王来聘就已经中了武举人。

  阎应元则是出身吏员世家,所以父死子继,十八九岁就在通州县衙里当了捕快班头,也因此他尽管精通兵法,武艺高强,才干出众,但在原本的历史上却失去了参加武举会试改变前途命运的机会。

  虽然历朝历代都是官吏并称,朝廷六部第一部也叫吏部而不叫官部,但是在明代官与吏之间却有着一道巨大的鸿沟,而且是几乎无法跨越的鸿沟,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吏员,努力一辈子也跨不过这道鸿沟。

  而且一个人一旦身为官府吏员,就会如同卖身为奴而入奴籍或者贱籍一样,从此失去参加科举考试的机会,基本上是一日为吏则终身为吏。

  所以,阎应元虽然在历史上武艺高强、才华出众,而且属于那种军政皆优的人才,也并没有机会通过考武进士而出仕任官,因此一直在吏目的阶层上打熬岁月。

  直到年过四十,政绩突出的阎应元,才有了那么一个到江阴县出任典史的机会。

  而如今崇祯元年的恩科,不仅增加了武举会试,而且大开科禁,不论出身,只凭本事,不管你是微末小吏,还是连微末小吏都不如的边军士卒,甚至三教九流,只要有本事,就可以参加武秀才、武举人乃至武进士的考试。

  如此一来,原本没机会的阎应元,自然是一考一个准儿,以顺天府武举第一的名次,异常顺利地进入了武会试的名单,同时也终于进入了崇祯皇帝的视野之中。

  阎应元的事迹不需再多说。如今既然进入了崇祯皇帝的视野,那么考上武进士也就板上钉钉的事儿了。

  另外一个令朱大明感到意外惊喜的人物,就是那个陈奏廷了。

  陈奏廷是谁,即便是后世也没有多少人知道,但是巧合的是,如今这位崇祯皇帝在后世之时就

  请收藏:https://m.popan.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