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五二零章 虚与委蛇_日月当空照中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战为奇着,和为旁着”。

  不管其中的“和为旁着”,是不是当时袁崇焕给自己留下的一条后路,但是当袁崇焕报告了这个平辽策略的时候,崇祯皇帝是满口答应了的。

  然而后来,袁崇焕私下与后金通款议和的事情曝光出来之后,满朝文武都是同仇敌忾、义愤填膺,都说袁崇焕这是通虏卖国。

  所以,历史上,袁崇焕就有了那样一个凄惨下场。

  再后来,奉旨与后金通书议和的兵部尚书陈新甲,害怕重蹈覆辙,落下一个与袁崇焕相同的下场,所以就预留了证据,将崇祯皇帝与他私下交代的事情,记录了下来,并透漏给了同年好友,表示议和这种事情,是皇帝让他办的,他是奉旨承办的。

  结果,这个消息很快就泄露出去了,又搞得满朝大哗。

  崇祯皇帝为了平息事态,只好表态自己没有与丑虏议和的意思,然后将走漏了消息的兵部尚书陈新甲斩首了事。

  有鉴于明末的这个历史状况,如今这位崇祯皇帝即便是假议和,也不敢公之于众,因为对于辽东的建虏,满朝文武皆主战,所以谈判议和的空间几乎不存在。

  这也是历史上为什么从天启皇帝到崇祯皇帝,二十多年间,宁肯两线乃至三线作战,也没有正式与后金遣使议和的原因。

  既然知道这个情况,如今这位崇祯皇帝自然不能让颇有一些政治洁癖的文官们去操作这个事情,而是只能让身边的内臣去做,而且还不能让太显眼的人去做。

  比如说,司礼监掌印太监曹化淳也是个合适的人选,但是在皇帝在京的时候,司礼监掌印太监却离京办事,那绝对是一件不得了的大事,会很快引来朝臣的关注。

  一旦引起朝臣的关注,那么这个事情立刻就搞不下去了。

  这么一来,新提拔的司礼监随堂太监郑之惠,就是一个合适的角色了。

  他是王承恩的亲信,那么自然也就成为了皇帝信得过的人,有些心腹话就可以向他交代了。

  同时,他又是一个随堂太监而已,带着皇帝的中旨,押解粮饷前往辽东重镇,也算合情合理的事情,自然不会引起什么人的注意。

  七月初一的建极殿朔日朝会之后,照例就是内阁阁臣带着六部有关人员参加的文华殿御前会议。

  在这个会议上,崇祯皇帝就像没事儿一样,与内阁首辅李国鐠等人议定了夏税征收、经世银行筹办进展,以及近卫军第二镇营院、饷械筹备等朝政要务,然后顺势提出了解送第三季度九边粮饷的事情。

  因为崇祯皇帝还是决定这一次的九边军饷,累计叁佰万银元,还是会从内帑之中拨付,所以参加文华殿御前会议的两位阁臣和户部、工部两位尚书,当然都没有意见。

  就这样,七月二日,司礼监随堂太监郑之惠带着崇祯皇帝的密旨离京而去,

  请收藏:https://m.popan.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