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六七二章 反击反击_日月当空照中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及陈洪范所部保定兵的伤亡惨重,让崇祯皇帝略微感到意外的同时,也莫名地产生了一种丢掉了包袱的感觉。

  南居益上任之后,在北直隶特别是京畿一带,继续力推卫所改制,一方面,让京师那些世袭的勋贵将门世家,没有了占役和盘剥所辖军户们的机会,也没有了对军户们从事其他行业的种种限制,因此受到了许多底层军户的欢迎。

  另一方面,这么做也增加了新的纳粮户口。

  一时之间,北直隶一带的许多卫所转归所在州府,卫所指挥使、指挥同知,也根据直隶总督府的命令,就地转任所在州府的同知或者府的通判,而千户所的千户、副千户们,则是高职低配,转为州县的佐贰官,或者驿站系统和巡检司官员。

  在大明朝文武官职序列中品级高而地位低的卫所武职,一变而为相应品级的文职官吏,除了部分文官上书反对以外,在卫所改制之中并没有遭遇到太大的阻力。

  也因此,北直隶一年多来的卫所改制,进展得还算顺利,暂时也解了北直隶一带的卫所冗兵问题。

  但是,对于北直隶境内嘉靖以来特别是万历以来积留的营兵冗员问题,不管是崇祯皇帝本人,还是奉旨负责在北直隶境内进行改制试点的南居益,却是一筹莫展。

  而最该改革的,也正是这些内地的营兵。

  这些营兵也都是募兵,是需要支付钱粮军饷给他们养家糊口的。

  不管他们有没有战斗力,到了战场上能不能起作用,这份钱粮军饷是不能少的。

  而且他们这些人,还不像京畿之地的卫所兵那样,拥有当初朝廷设立卫所时就划定的土地可分。

  所以对于这些滥竽充、数毫无战力的内地镇守营兵,朝廷方面不可能说解散就解散,说不管就不管,完全任其自生自灭。

  这一次,北直隶保定总兵府辖内的各个营头,在紫荆岭上几乎伤亡殆尽,敢战的差不多都战死了,而那些不敢战的,也因为临阵逃跑而被一向军纪森严的王辅和方孔炤,抓捕之后直接论罪处死。

  这样一来,反倒是一下子解决了这个不好解决的棘手问题。

  居庸关中的文武官员们接到紫荆关的战报之后,知道建虏的另一路正蓝旗和蒙古仆从军,在紫荆关下被近卫军第二镇重创,人人心中都大喜过望。

  大家都明白,建虏从杀胡口破边而入之后的局面,因为居庸关和紫荆关下的两处胜利,从此逆转了。

  当天上午,崇祯皇帝召见随驾的文武官员,迅速定下了接下来的安排。

  其一,派人从居庸关赶回京师,一路上露布报捷,以安京师人心。

  其二,派人立刻从居庸关赶往古北口外,向孙承宗通报居庸关战况并传旨,令其率领热河堡、喀喇沁和多伦部人马,以及驻守蓟镇边外的建昌营、三屯营等军队,伺机进攻驻留在关外的建虏,阻断建虏归途。

  其三,再次派人赶往雁门关传旨,令李邦华率领麾下山西镇和延绥镇军队,尽快从雁门关、宁武关出击,消灭敌人分散在朔州、马邑、应州等地的建虏军队。

  同时,崇祯皇帝也命令三千营派出骑兵小队,间道赶往宣府和大同传令,尽快发起反击作战,争取将更多的建虏留在关内。

  至于紫荆关方向,崇祯皇帝传旨保定巡抚丁魁楚、近卫军第二镇都统制总兵王辅、监军御史方孔炤等人,追赠保定总兵陈洪范为昭勇将军,赐葬紫荆关,建祠立碑,厚给家属抚恤,荫其幼子为锦衣卫百户世职,入国子监读书。

  并从即日起,撤销保定总兵府,改其位于保定府城之官署、军营和防地,为大明皇家近卫军第二镇驻地。

  与此同时,令丁魁楚返回保定处置保定总兵府善后事宜,令方孔炤留守紫荆关,令王辅率领近卫军第二镇主力前出乌龙沟,收复大同镇东南沦陷州县城池

  当日下午,这一番后续部署作出之后,崇祯皇帝身边的中书舍人、侍从武官和侍卫亲军天策卫人马,迅速充任起了传旨的使者,从居庸关奔向四方,前去传达这一令人激动人心振奋人心的上谕。

  请收藏:https://m.popan.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