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九十二章 蓟镇宣府_日月当空照中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力支持。因为他知道,在明末这个世界上,如果还有谁能够力挽狂澜于既倒的话,那么只有孙承宗一个人能够做到。

  所以对直隶总督府的构成,他都是无条件支持,所提人选一概同意,包括最近孙承宗巡视完宣府镇、蓟镇和山海关防务以后,请求朝廷做出的三镇将领及防务调整。

  比如,宣府镇副总兵邓祖禹,率兵三千,前出到燕山北麓、潮河南岸一个叫作满套儿的地方筑城守卫,并招募关内流民沿着潮河两岸屯垦,此地后世称为丰宁,但当时还是一片荒野;同时,蓟镇总兵刘策不再兼任三屯营总兵,三屯营总兵由这次跟随巡边的前辽东镇锦州副总兵王世钦担任,驻地也北迁至喜峰口外的大孤山筑城镇守,兼领募民屯垦事务。

  此外,山海镇副总兵尤世威,调任建昌营总兵,而建昌营也同时移驻桃林口外、青龙河畔的三岔口筑城守卫,兼领募民屯垦事务。同时所有巡视到的沿边关口,不久之后也都接到了军机处的公文,朝廷将专门拨付一笔银款,加强沿边各关口城防设施的修缮扩建。

  当然了,这其中有孙承宗的想法,也有李邦华的想法,更有崇祯皇帝自己的想法。孙承宗、李邦华当然不知道后来崇祯二年冬发生在这些沿边关口的战争,但是他们出于自己肩负的职责或者说先天的一种嗅觉,敏锐地感觉到了这片区域的防御存在问题,沿边卫所军备废弛,卫所士卒虽然不像西北边地那样大面积地逃亡,但是大多数已经沦为彻头彻尾的农夫,除了耕种二百多年来不断减少的卫所土地,就是给各级将官家里做奴仆或者当雇工,已经不知道有多少年都没有操练过了,根本没有一点军人的样子。

  而大明朝廷几十年前就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考虑到这个地区是京师的北大门,靠着这样的卫所军队很难保证安全,所以先是设了建昌营,后又设了一个三屯营,算是在沿边关口卫所的基础上,为京师多增加一条防线,然而几十年下来建昌营、三屯营同样重蹈覆辙,军备落后,训练废弛,兵不像兵,将不像将,又给养成了一群废物。

  在孙承宗这样一个亲自经历过辽东战场的人看来,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这些将校官佐和营兵,躲在沿边卫所军队的后面,又有着长城的保护,根本没有一点危机感,认识不到整军经武、加强训练的重要性。

  如果把这些摆在长城的外面,长时间面临蒙古或者建虏的威胁,那么他们肯定会认清自身的处境,从而明白加强训练的重要性。虽然只是隔着一道长城,地理上的距离并不远,但是心理上的压力马上就会升起来,警惕性也会随之搞起来,而缺枪少炮、兵不满员、兵甲不修的问题,很快就会凸现出来。即便朝廷不过

  请收藏:https://m.popan.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